編者按
燕趙大地河湖資源豐富,歷史積淀厚重,河湖文化深厚,河湖故事眾多。即日起,河北經(jīng)濟日報社聯(lián)合河北省水利廳、河北省河湖長制辦公室推出《“云聽”燕趙母親河》音視頻系列報道,通過燕趙河湖小故事的挖掘、河湖歷史文化的展示,進一步推進河北幸福河湖建設(shè),促進河湖文化傳承,打造河北河湖小故事IP。
大運河“九曲十八彎”,逆水行舟呢,離不開人力拉纖。要想讓纖夫們步調(diào)一致,就得靠船工號子。
河北滄州滄縣捷地村村民趙金嶺,今年90多歲了,是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——滄縣船工號子的傳承人之一。打8歲起,趙金嶺就跟隨父親上船干雜活兒,17歲當(dāng)上了船工,一干就是40年,船工號子也伴隨了他40年。
粗獷的船工號子有著大運河文化“活化石”之稱,船工號子在船工與險灘急流的搏斗中發(fā)揮了巨大的作用。
船工號子是運河上最古老的勞動號子之一,是提示大伙兒一塊兒使勁的信號。運河上拐彎拐得緊的地方,必須得打號,打號得落在腿上,腿得找號,號得找腿,不落在腿上,拉纖的光兩邊晃了,一落在腿上,它就往前拉一膀子,也就是力要用在肩上。訣竅就是:打號落在腿上,力量用在肩上。
跑漕運,到哪一步了都有對應(yīng)的號子。除了拉纖號和闖灘號,還有起錨號、搖櫓號、出倉號、立桅號、跑篷號等十來種,除起錨號為齊聲唱外,其余都是一人領(lǐng)唱眾人和。號子也沒有固定的詞,唱山、唱水、唱人,唱險灘、唱急流、唱風(fēng)景,都行,全憑船工的心情。
20世紀50年代起,滄州成立了船運社,運河上木船變成了機帆船,用不到人拉船了,船工號子自然也消失了。
到了20世紀70年代,滄州境內(nèi)的大運河逐漸斷流,趙金嶺才離開船。
近年來,隨著持續(xù)實施治理,大運河又恢復(fù)了往日繁盛的風(fēng)采。今日碧波流淌的大運河,又喚起人們對曾經(jīng)水運繁華場景的記憶。
策劃:徐光 于杰
文案:吳新光 石鵬飛
后期:劉學(xué)民 張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