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://epaper.hbjjrb.com/pic/202408/05/3a4fb30a-acc5-479f-ae2c-ffb3e82f9b7d.jpg.1)
家長們?yōu)榭忌佑椭?。石家莊市精英中學供圖
![](http://epaper.hbjjrb.com/pic/202408/05/d5c3f2bf-6375-4578-aefe-cccddc56d5d6.jpg.1)
深圳市福田區(qū)星河CoCo Park商場內(nèi),大量市民排隊等待進入玩偶店購買毛絨玩具。資料片
![](http://epaper.hbjjrb.com/pic/202408/05/f2302838-2707-45ed-90bc-53508f4f8dff.jpg.1)
新華社發(fā)
![](http://epaper.hbjjrb.com/pic/202408/05/e0675ce6-823a-4b33-bd92-ea129107a346.jpg.1)
抓機/娃娃屋的趣味性玩法吸引了廣大消費者參與體驗。資料片
(本版綜合:人民日報 經(jīng)濟日報 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華龍網(wǎng) 太原晚報等)
眼下,“旗開得勝旗袍”“好運噴霧”“情感樹洞”“叫醒哄睡”“失戀安慰”“解壓玩具”等情緒消費品花樣繁多,為情緒價值買單的消費新理念、新現(xiàn)象、新趨勢,正不斷創(chuàng)造出新的消費場景、演化為新的消費動能。中國消費者協(xié)會近期發(fā)布的《中國消費者權(quán)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(2023)》指出,2024年,消費者除了追求性價比之外,情緒釋放將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,有望打造今后一個時期新的消費熱點。
消費品類從物質(zhì)范疇拓展到精神范疇,消費理念從功能型向享受型、治愈型延伸,看似無實際功用的商品,對消費者來說是生活的“調(diào)劑品”,對商家來說是新機遇。
花一點小錢,買一份快樂,情緒價值潛力巨大。當下年輕人生活節(jié)奏快,事業(yè)、學業(yè)壓力大,常常會有焦慮、抑郁等負面情緒,情緒消費所帶來的快速解壓、放松療愈等功能,成為一代人的剛需。
從實體商品到虛擬服務
“情緒商品”火了
“期末考試前,我下單了一瓶‘好運噴霧’,上考場的時候給我們宿舍4個人都噴了一遍。”在北京讀大學的小趙告訴記者,“好運噴霧”在00后中很流行,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瓶普通的衣物清新劑,但噴上就感覺好運降臨、信心十足。“就是心理作用,但有的‘好運噴霧’味道特別好聞,光聞著就心情好,再貼上‘好運’標簽,心理暗示作用更強了。”
90后的肖肖終于等來面試通知。找工作數(shù)月,她格外重視這次機會,面試前她特意在某電商平臺花5毛錢下單了個“愛因斯坦的腦子”。“買‘腦子’聽上去驚悚,其實就是客服陪聊,為你加油。”肖肖坦言,這份心理暗示,讓自己也仿佛感覺有了“愛因斯坦的腦子”加持。和肖肖一樣,購買過該商品的網(wǎng)友也留言稱,“腦子很好用很喜歡”“感覺能考清華”“腦袋真的變‘聰明’了”。
同樣被賦予積極寓意的還有各種水培水果、蔬菜。例如,代表“椰來椰好”的水培椰子和代表“薪水番番”的水培番茄,出現(xiàn)在越來越多人的工位上。
從實體商品到虛擬服務,“情緒商品”火起來。
有人喜歡購買無用但有趣的實物。有的職場新人在工位上擺上卡通版“財神”,為日常工作增添一份樂趣。還有人通過捏壓玩具達到放松心情的目的,近期天貓平臺上“捏捏樂”的搜索量同比增長超過125%。
有人通過購買虛擬商品獲得情緒價值。“我是你朋友給你點的七夕布谷鳥,不孤不孤不孤”“你朋友給你點的夏天蚊子來嘍,嗡嗡嗡”,下單后客服添加微信好友,用文字模擬布谷鳥或蚊子的叫聲??此?ldquo;無厘頭”的行為,卻收獲了不少消費者的好評,“朋友非常喜歡”“笑得停不下來”“超級好玩,錢花得不虧”。記者了解到,淘寶上“虛擬蚊子”賣得好的店鋪,一年可賣出幾十萬甚至一百萬單。
有人在網(wǎng)上尋求傾聽與陪伴,也有人通過線下活動獲得安慰。消費者下單“樹洞傾聽”等服務后,通過在線聊天或語音通話等方式,獲得陌生人的傾聽與開導,讓情緒得以紓解。還有人選擇每周為自己買一束鮮花,雖然價格不低但治愈心情。
消費情緒價值,年輕人是主力。麥肯錫發(fā)布的《2024年中國消費趨勢調(diào)研》顯示,64%的消費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費,并且年輕消費者對精神消費的重視程度更高。據(jù)一些淘寶店主的觀察,愿意為情緒價值埋單的以年輕群體為主。
做“罵醒戀愛腦”服務的淘寶店主姜楠介紹:“需要被罵醒的‘戀愛腦’集中在18歲至28歲,這個年紀的人面臨著學業(yè)、職場、戀愛的多重選擇和壓力,生活還不算穩(wěn)定,對情感的需求會更高一些。”
看重商品的情感共鳴
精神滿足值了
“我經(jīng)常為情緒價值埋單,既買過香薰等實物商品,也下單過陪玩服務。”今年32歲的小白已經(jīng)工作9年了,平時工作壓力較大,希望通過消費找尋生活中的儀式感或找一個情緒紓解的渠道。
緩解工作壓力,是年輕消費者購買“情緒商品”的原因之一。“我花了近1000元把自己的工位好好裝飾了一番,現(xiàn)在每天上班心情都好了許多。”上海市民小劉說,她給自己配了一個彩色的機械鍵盤,給綠植換上了漂亮的花盆,定制了桌墊,還擺上了自己珍藏的擺件,“換成自己喜歡的款式,每天都會有一個好心情。情緒消費讓我擁有了尋找微小幸福的能力。”
在解壓這件事上,這屆年輕人有點“潮”——樣式多樣、玩法新奇,還可以隨心捏成各種造型的解壓玩具、越丑越可愛的丑萌物件、越看越上頭的解壓直播帶貨等“情緒消費”產(chǎn)品層出不窮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從2022年至今,解壓類玩具在淘寶天貓整體銷量增速近40%。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“解壓玩具”,出現(xiàn)上百條商品信息,有可塑形“豆腐”、快遞氣泡紙、綠頭魚捏捏樂等,價格從幾元至百元不等。這些解壓玩具都是些扯不爛、吹不破、拿捏在手里軟軟糯糯的小玩意,人們在隨意揉捏、任意造型的過程中感覺神清氣爽。
“我需要一個東西可以隨時釋放壓力”“工作遇到瓶頸期,想哭又不好意思哭出來,就找其他方式來緩解一下”……
采訪中,緩解壓力、焦慮成了不少人選擇解壓玩具的原因。解壓玩具玩法簡單,擁有亮麗的色彩,在揉捏的過程中,還會發(fā)出咕嘰咕嘰的聲音,這種聲音能夠刺激大腦的快感中樞,讓人們感到愉悅和放松。
尋找安慰和鼓勵,也是年輕人下單的原因。學習、工作、婚戀等各方面壓力,讓年輕人更需要安慰和鼓勵。安徽人小楊一人在北京生活,她經(jīng)常下單“樹洞傾聽”服務,“不想讓家人擔心,身邊也沒有境遇相同的朋友,我的負面情緒需要一個‘垃圾桶’,也需要人來鼓勵鼓勵我。”
在專家看來,情緒經(jīng)濟可歸為“悅己經(jīng)濟”,但和買漂亮衣服、美妝產(chǎn)品不一樣的地方在于,這類消費本質(zhì)上是在給自己加油打氣或?qū)で鬁贤?,最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。
相關機構(gòu)發(fā)布的“2023中國現(xiàn)代消費發(fā)展指數(shù)”顯示,認為“悅己”更重要的消費者比例增長明顯,達到47.8%,較2022年增長了16.8%。這一變化反映了新一代消費群體有著自己獨到的消費主張,不再簡單地為產(chǎn)品功能埋單,他們的消費更在意消費中包含的滿足感、參與感和儀式感。
在社交平臺上,有人這樣總結(jié)“Z世代”年輕人的消費心態(tài)“千金難買我樂意”。“在經(jīng)濟能力能夠承受的范圍內(nèi),買一件自己喜歡且價格合理的東西,在每一次看到它的瞬間都感到開心,就是值得。”95后的小陳說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(jīng)戰(zhàn)略研究院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依紹華對本報記者表示,隨著生活水平提高,居民消費能力快速提升,從“有沒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轉(zhuǎn)變,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由使用價值向精神價值拓展,由購買商品帶來的愉悅心情、舒緩情緒等附加價值成為影響人們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,通過購買商品滿足自身情感需求愈加重要。消費者購買的不僅僅是商品本身的功能,而是其所附帶的情感共鳴、情緒反應及精神滿足等。
為商家提供更多機遇
新消費場景來了
最近,在淘工廠上,定價48.8元1串的水培香蕉“爆單”了。福建省漳州品品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林文海告訴記者,今年3月,他決定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做水果。“我們最開始就是賣水果,后來有人在我們直播間下單蘋果蕉時要求帶稈子發(fā)貨,我們逐漸看到了商機。”他說,社交平臺為水培香蕉的爆火提供了助力,隨著直播間下單的人越來越多,他們開始定制紙箱和卡片,銷量又更上一個臺階。“最火的時候一天能有1.5萬單,平均每天也是在1萬單左右,確實‘爆單’了。我們還賣‘動感光菠’,也就是水培菠蘿,一天最多賣出了1.8萬單。”
情緒消費催生新產(chǎn)品、新品牌,為商家?guī)砹瞬虣C。
以香水為例——據(jù)統(tǒng)計,近年國內(nèi)香水香氛行業(yè)年均增速超過20%。消費者為啥喜歡買香水?艾媒咨詢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在2022年中國消費者對于香水香氛產(chǎn)品作用的調(diào)查中,74.4%的消費者認為香水具有愉悅自我、情緒療愈的作用,占比在所有選項中居于首位。由此可見,情緒價值為商家提供了巨大機遇。天眼查專利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至目前,市場上與“情緒”相關的專利超過3500項,表明企業(yè)愈發(fā)重視對情緒價值的挖掘。
企業(yè)越來越鐘情開發(fā)“情緒商品”,這既是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也是為了提升品牌黏性。專家指出,隨著市場競爭日益加劇,當產(chǎn)品的獨特性和創(chuàng)新性遇到瓶頸,企業(yè)想在市場中站穩(wěn)腳跟,除了在研發(fā)上繼續(xù)下功夫,還要跳出產(chǎn)品功能性的限制,通過企業(yè)文化、品牌故事、時尚包裝等手段,為產(chǎn)品附加情緒價值。同時,在品牌成長的過程中,產(chǎn)品的差異性決定了品牌辨識度,產(chǎn)品的情緒性則帶來了品牌認可度。在產(chǎn)品功能相近時,誰能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、誰的品牌口碑更好,誰就能獲得消費者青睞。
依紹華建議,商家要運用大數(shù)據(jù)分析消費需求偏好、細化消費市場,以精細化營銷精準對標消費群體,開發(fā)更多能夠滿足情緒價值的商品,將商品與消費者進行情感鏈接,引發(fā)共鳴,更好滿足這一消費新需求。
“情緒消費”在激發(fā)市場活力的同時,也有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漏洞。比如不合理收費、缺少品質(zhì)把控等。專家指出,“情緒商品”也是商品的一種,在包容新生事物的同時也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虛擬情緒產(chǎn)品市場的監(jiān)管,建立有效的投訴和預警機制,讓情緒消費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。